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strstr
原型:extern char *strstr(char *haystack, char *needle);
用法:#include <string.h>
功能:从字符串haystack中寻找needle第一次出现的位置(不比较结束符NULL)。
说明:返回指向第一次出现needle位置的指针,如果没找到则返回NULL。
举例:
#include <syslib.h>
#include <string.h>
main()
{
char *s="Golden Global View";
char *l="lob";
char *p;
clrscr();
p=strstr(s,l);
if(p)
printf("%s",p);
else
printf("Not Found!");
getchar();
return 0;
}
在Linux替代itoa的方案
在Linux里没有itoa(int , char[] ,int) 函数,
所以可用sprintf(str , "%d" ,i) 代替
所以可用sprintf(str , "%d" ,i) 代替
例如:
itoa( 456 , str , 10) ==> sprintf(str, "%d" ,456)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ubuntu--top命令详解
op命令的显示结果如下所示:
top - 01:06:48 up 1:22, 1 user,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Tasks: 29 total, 1 running, 28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0.3% us, 1.0% sy, 0.0% ni, 98.7% id, 0.0% wa, 0.0% hi, 0.0% si
Mem: 191272k total, 173656k used, 17616k free, 22052k buffers
Swap: 192772k total, 0k used, 192772k free, 123988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379 root 16 0 7976 2456 1980 S 0.7 1.3 0:11.03 sshd
14704 root 16 0 2128 980 796 R 0.7 0.5 0:02.72 top
1 root 16 0 1992 632 544 S 0.0 0.3 0:00.90 init
2 root 34 19 0 0 0 S 0.0 0.0 0:00.00 ksoftirqd/0
3 root RT 0 0 0 0 S 0.0 0.0 0:00.00 watchdog/0
统计信息区
前五行是系统整体的统计信息。第一行是任务队列信息,同 uptime 命令的执行结果。其内容如下:
01:06:48 当前时间
up 1:22 系统运行时间,格式为时:分
1 user 当前登录用户数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系统负载,即任务队列的平均长度。
三个数值分别为 1分钟、5分钟、15分钟前到现在的平均值。
第二、三行为进程和CPU的信息。当有多个CPU时,这些内容可能会超过两行。内容如下:
Tasks: 29 total 进程总数
1 running 正在运行的进程数
28 sleeping 睡眠的进程数
0 stopped 停止的进程数
0 zombie 僵尸进程数
Cpu(s): 0.3% us 用户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1.0% sy 内核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0.0% ni 用户进程空间内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占用CPU百分比
98.7% id 空闲CPU百分比
0.0% wa 等待输入输出的CPU时间百分比
0.0% hi
0.0% si
最后两行为内存信息。内容如下:
Mem: 191272k total 物理内存总量
173656k used 使用的物理内存总量
17616k free 空闲内存总量
22052k buffers 用作内核缓存的内存量
Swap: 192772k total 交换区总量
0k used 使用的交换区总量
192772k free 空闲交换区总量
123988k cached 缓冲的交换区总量。
内存中的内容被换出到交换区,而后又被换入到内存,但使用过的交换区尚未被覆盖,
该数值即为这些内容已存在于内存中的交换区的大小。
相应的内存再次被换出时可不必再对交换区写入。
进程信息区
统计信息区域的下方显示了各个进程的详细信息。首先来认识一下各列的含义。
序号 列名 含义
a PID 进程id
b PPID 父进程id
c RUSER Real user name
d UID 进程所有者的用户id
e USER 进程所有者的用户名
f GROUP 进程所有者的组名
g TTY 启动进程的终端名。不是从终端启动的进程则显示为 ?
h PR 优先级
i NI nice值。负值表示高优先级,正值表示低优先级
j P 最后使用的CPU,仅在多CPU环境下有意义
k %CPU 上次更新到现在的CPU时间占用百分比
l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秒
m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1/100秒
n %MEM 进程使用的物理内存百分比
o VIRT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总量,单位kb。VIRT=SWAP+RES
p SWAP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中,被换出的大小,单位kb。
q RES 进程使用的、未被换出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RES=CODE+DATA
r CODE 可执行代码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
s DATA 可执行代码以外的部分(数据段+栈)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
t SHR 共享内存大小,单位kb
u nFLT 页面错误次数
v nDRT 最后一次写入到现在,被修改过的页面数。
w S 进程状态。
D=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R=运行
S=睡眠
T=跟踪/停止
Z=僵尸进程
x COMMAND 命令名/命令行
y WCHAN 若该进程在睡眠,则显示睡眠中的系统函数名
z Flags 任务标志,参考 sched.h
默认情况下仅显示比较重要的 PID、USER、PR、NI、VIRT、RES、SHR、S、%CPU、%MEM、TIME+、COMMAND
列。可以通过下面的快捷键来更改显示内容。
更改显示内容
通过 f 键可以选择显示的内容。按 f 键之后会显示列的列表,按 a-z 即可显示或隐藏对应的列,最后按回车键确定。
按 o 键可以改变列的显示顺序。按小写的 a-z 可以将相应的列向右移动,而大写的 A-Z 可以将相应的列向左移动。最后按回车键确定。
按大写的 F 或 O 键,然后按 a-z 可以将进程按照相应的列进行排序。而大写的 R 键可以将当前的排序倒转。
top - 01:06:48 up 1:22, 1 user,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Tasks: 29 total, 1 running, 28 sleeping, 0 stopped, 0 zombie
Cpu(s): 0.3% us, 1.0% sy, 0.0% ni, 98.7% id, 0.0% wa, 0.0% hi, 0.0% si
Mem: 191272k total, 173656k used, 17616k free, 22052k buffers
Swap: 192772k total, 0k used, 192772k free, 123988k cached
PID USER PR NI VIRT RES SHR S %CPU %MEM TIME+ COMMAND
1379 root 16 0 7976 2456 1980 S 0.7 1.3 0:11.03 sshd
14704 root 16 0 2128 980 796 R 0.7 0.5 0:02.72 top
1 root 16 0 1992 632 544 S 0.0 0.3 0:00.90 init
2 root 34 19 0 0 0 S 0.0 0.0 0:00.00 ksoftirqd/0
3 root RT 0 0 0 0 S 0.0 0.0 0:00.00 watchdog/0
统计信息区
前五行是系统整体的统计信息。第一行是任务队列信息,同 uptime 命令的执行结果。其内容如下:
01:06:48 当前时间
up 1:22 系统运行时间,格式为时:分
1 user 当前登录用户数
load average: 0.06, 0.60, 0.48 系统负载,即任务队列的平均长度。
三个数值分别为 1分钟、5分钟、15分钟前到现在的平均值。
第二、三行为进程和CPU的信息。当有多个CPU时,这些内容可能会超过两行。内容如下:
Tasks: 29 total 进程总数
1 running 正在运行的进程数
28 sleeping 睡眠的进程数
0 stopped 停止的进程数
0 zombie 僵尸进程数
Cpu(s): 0.3% us 用户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1.0% sy 内核空间占用CPU百分比
0.0% ni 用户进程空间内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占用CPU百分比
98.7% id 空闲CPU百分比
0.0% wa 等待输入输出的CPU时间百分比
0.0% hi
0.0% si
最后两行为内存信息。内容如下:
Mem: 191272k total 物理内存总量
173656k used 使用的物理内存总量
17616k free 空闲内存总量
22052k buffers 用作内核缓存的内存量
Swap: 192772k total 交换区总量
0k used 使用的交换区总量
192772k free 空闲交换区总量
123988k cached 缓冲的交换区总量。
内存中的内容被换出到交换区,而后又被换入到内存,但使用过的交换区尚未被覆盖,
该数值即为这些内容已存在于内存中的交换区的大小。
相应的内存再次被换出时可不必再对交换区写入。
进程信息区
统计信息区域的下方显示了各个进程的详细信息。首先来认识一下各列的含义。
序号 列名 含义
a PID 进程id
b PPID 父进程id
c RUSER Real user name
d UID 进程所有者的用户id
e USER 进程所有者的用户名
f GROUP 进程所有者的组名
g TTY 启动进程的终端名。不是从终端启动的进程则显示为 ?
h PR 优先级
i NI nice值。负值表示高优先级,正值表示低优先级
j P 最后使用的CPU,仅在多CPU环境下有意义
k %CPU 上次更新到现在的CPU时间占用百分比
l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秒
m TIME+ 进程使用的CPU时间总计,单位1/100秒
n %MEM 进程使用的物理内存百分比
o VIRT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总量,单位kb。VIRT=SWAP+RES
p SWAP 进程使用的虚拟内存中,被换出的大小,单位kb。
q RES 进程使用的、未被换出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RES=CODE+DATA
r CODE 可执行代码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
s DATA 可执行代码以外的部分(数据段+栈)占用的物理内存大小,单位kb
t SHR 共享内存大小,单位kb
u nFLT 页面错误次数
v nDRT 最后一次写入到现在,被修改过的页面数。
w S 进程状态。
D=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R=运行
S=睡眠
T=跟踪/停止
Z=僵尸进程
x COMMAND 命令名/命令行
y WCHAN 若该进程在睡眠,则显示睡眠中的系统函数名
z Flags 任务标志,参考 sched.h
默认情况下仅显示比较重要的 PID、USER、PR、NI、VIRT、RES、SHR、S、%CPU、%MEM、TIME+、COMMAND
列。可以通过下面的快捷键来更改显示内容。
更改显示内容
通过 f 键可以选择显示的内容。按 f 键之后会显示列的列表,按 a-z 即可显示或隐藏对应的列,最后按回车键确定。
按 o 键可以改变列的显示顺序。按小写的 a-z 可以将相应的列向右移动,而大写的 A-Z 可以将相应的列向左移动。最后按回车键确定。
按大写的 F 或 O 键,然后按 a-z 可以将进程按照相应的列进行排序。而大写的 R 键可以将当前的排序倒转。
C程序中main的参数
程序中main的参数
命令行界面的程序,通常都需要输入命令行参数帮助程序执行。假定有一个可执行程序名为test。那么运行该程序的的命令行如下:
test
带命令行参数是同一行中的附加项:
test �c TEST
其中 �c 和 TEST就是命令行参数。C程序可以将这些附加参数读出来,并为自己所用,比如作为程序运行的条件(经常看到调试参数 �D
就是这么一个)。C程序通过使用main()的参数来读取这些附加参数,下面的repeat.c给出一个读出main参数的例子:
repeat.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count;
printf("The command line has %d arguments:\n", argc - 1);
for(count = 1; count < argc; count++)
{
printf("%d: %s\n", count, argv[count]);
}
printf("\n");
//system("PAUSE");
return 0;
}
这里先解释一下main(int argc,
char*argv[])这个函数中两个参数的意义,argc记录的是命令行中输入参数的数目,argv是一个拥有argc个元素的字符串数组,每个元素保存一个命令行中输入的参数。
编译这个文件为可执行文件repeat:
gcc repeat.c -o repeat
按下列方式执行 repeat 程序
./repeat I "love you" 3
输出如下:
The command line has 3 arguments:
1: I
2: love you
3: 3
在这个例子中,argc的值为4,命令行一共输入了四个参数"./repeat"、"I"、"love
you"、"3"。在DOS和UNIX环境下,命令行参数中用""符号表示其是一个字符串,视为一个参数。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从磁盘文件读出数据写入链表,操作后将链表数据导出到磁盘文件
/**************************************************************************************
*
*功能:初始化链表,导入信息,删除节点,遍历节点,导出信息
*创建日期:2010-09-09
*创建人:willard_moogle
*版本:V1.00
*备注:读出磁盘文件,写入链表,删除节点,写入磁盘文件
*
*
*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fdef d
#define DEBUG(format,...) printf(format,##__VA_ARGS__)
#else
#define DEBUG(format,...) do{}while(0)
#endif
typedef struct student
{
char name[20];
int chinese; /*语文成绩*/
int math; /*数学成绩*/
struct student *next;
}STU;
/*************************************************************************************
*
*功能:链表初始化
*
************************************************************************************/
void init(STU** pHead)
{
if(NULL!=*pHead)
{
DEBUG("In init,pHead is not NULL\n");
exit(-1);
}
*pHead=(STU *)malloc(sizeof(STU));
if (NULL==*pHead) {
DEBUG("In init error!\n");
}
memset(*pHead,0,sizeof(STU));
DEBUG("In init OK\n");
}
/*******************************************************************************
*
*功能:遍历打印
*
* ****************************************************************************/
void displayNode(STU* pHead)
{
if(pHead==NULL)
{
DEBUG("In displayNode,the pHead is NULL!\n");
exit(-1);
}
if(pHead->next==NULL)
{
DEBUG("The pHead is empty!\n");
exit(-1);
}
while(pHead->next!=NULL) {
printf("name:%-20schinese:%-5dmath:%-5d\n",pHead->next->name,pHead->next->chinese,pHead->next->math);
pHead=pHead->next;
}
DEBUG("displayNode success!\n");
}
/********************************************************************************
*
*功能:从文件导出数据到链表
*传入参数:文件指针
*返回值:无
*
*
* *****************************************************************************/
void fileRead(STU* pHead)
{
STU *p1=NULL;
FILE* pfile=fopen("backup.txt","r+");
if (NULL==pfile) /*文件打开失败,返回空指针NULL*/
{
DEBUG("fopen error!\n");
exit(-1);
}
if (NULL==pHead) /*链表未初始化*/
{
DEBUG("In fileRead,pHead is NULL!\n");
exit(-1);
}
while(NULL!=pHead->next) /*pHead->next指向链表末尾,在尾部导入磁盘文件数据*/
{
pHead=pHead->next;
}
pHead->next=(STU*)malloc(sizeof(STU)); /*申请一块空间*/
if (NULL==pHead)
{
DEBUG("In fileRead,malloc error!\n");
exit(-1);
}
pHead=pHead->next; /*pHead指向新分配的空间*/
while(fread(pHead,sizeof(STU),1,pfile)) /*从pfile指向的文件读出一个结构体长度,存到pHead开始的空间*/
{
pHead->next=(STU*)malloc(sizeof(STU)); /*申请一块空间,备下次存储数据*/
if (NULL==pHead->next) /*内存空间分配失败*/
{
DEBUG("In fileRead,malloc error!\n");
exit(-1);
}
p1=pHead;
pHead=pHead->next; /*pHead后移*/
pHead->next=NULL;
} /*退出时,多分配一块空间*/
fclose(pfile); /*文件使用完毕,关闭*/
free(pHead); /*释放多分配的内存空间*/
p1->next=NULL; /*链表末尾节点指向NULL*/
}
/********************************************************************************
*
*功能:将链表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
*传入参数:链表首指针
*返回值:无
*
*
* *****************************************************************************/
void fileWrite(STU* pHead)
{
FILE* pfile=fopen("backup.txt","w"); /*定义并初始化文件类型指针*/
if (NULL==pfile) /*打开文件失败*/
{
DEBUG("open the file \"backup.txt\" error!");
exit(-1);
}
if (NULL==pHead) /*链表未初始化*/
{
DEBUG("in fileWrite,pHead is NULL!\n");
exit(-1);
}
if (NULL==pHead->next) /*链表为空*/
{
DEBUG("the list is empty!\n");
return ;
}
while(NULL!=pHead->next) /*遍历节点*/
{
fwrite(pHead->next,1,sizeof(STU),pfile); /*将节点信息写入磁盘文件*/
DEBUG("finished one node!\n");
pHead=pHead->next; /*pHead后移*/
}
fclose(pfile); /"文件使用完毕,关闭"/
}
/**************************************************************************************
*
*功能:链表初始化,将磁盘文件数据写入链表,查找节点,删除节点,链表数据写入磁盘文件
*编写人:willard_moogle
*日期:2010-09-10
*版本:v1.00
*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U *stud=NULL;
STU *stud1=NULL;
char str[20]={};
init(&stud); /*链表初始化*/
fileRead(stud); /*将磁盘文件数据写入链表*/
displayNode(stud); /*遍历显示节点*/
printf("Want to find which one?\n"); /*查找节点*/
scanf("%s",str);
stud1=findNode(stud,str);
if (stud1==NULL)
{
printf("In list,no this name,please check out.\n");
}
else
{
printf("Lucy's score:chinese:%-5dmath:%-5d\n",stud1->chinese,stud1->math);
}
printf("Want to del who?\n"); /*删除节点*/
scanf("%s",str);
delNode(stud,str);
displayNode(stud);
printf("And now,program will export the list into backup.txt,please wait...\n");
fileWrite(stud); /*将链表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
printf("export success!\n");
return 0;
}
*
*功能:初始化链表,导入信息,删除节点,遍历节点,导出信息
*创建日期:2010-09-09
*创建人:willard_moogle
*版本:V1.00
*备注:读出磁盘文件,写入链表,删除节点,写入磁盘文件
*
*
*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fdef d
#define DEBUG(format,...) printf(format,##__VA_ARGS__)
#else
#define DEBUG(format,...) do{}while(0)
#endif
typedef struct student
{
char name[20];
int chinese; /*语文成绩*/
int math; /*数学成绩*/
struct student *next;
}STU;
/*************************************************************************************
*
*功能:链表初始化
*
************************************************************************************/
void init(STU** pHead)
{
if(NULL!=*pHead)
{
DEBUG("In init,pHead is not NULL\n");
exit(-1);
}
*pHead=(STU *)malloc(sizeof(STU));
if (NULL==*pHead) {
DEBUG("In init error!\n");
}
memset(*pHead,0,sizeof(STU));
DEBUG("In init OK\n");
}
/*******************************************************************************
*
*功能:遍历打印
*
* ****************************************************************************/
void displayNode(STU* pHead)
{
if(pHead==NULL)
{
DEBUG("In displayNode,the pHead is NULL!\n");
exit(-1);
}
if(pHead->next==NULL)
{
DEBUG("The pHead is empty!\n");
exit(-1);
}
while(pHead->next!=NULL) {
printf("name:%-20schinese:%-5dmath:%-5d\n",pHead->next->name,pHead->next->chinese,pHead->next->math);
pHead=pHead->next;
}
DEBUG("displayNode success!\n");
}
/********************************************************************************
*
*功能:从文件导出数据到链表
*传入参数:文件指针
*返回值:无
*
*
* *****************************************************************************/
void fileRead(STU* pHead)
{
STU *p1=NULL;
FILE* pfile=fopen("backup.txt","r+");
if (NULL==pfile) /*文件打开失败,返回空指针NULL*/
{
DEBUG("fopen error!\n");
exit(-1);
}
if (NULL==pHead) /*链表未初始化*/
{
DEBUG("In fileRead,pHead is NULL!\n");
exit(-1);
}
while(NULL!=pHead->next) /*pHead->next指向链表末尾,在尾部导入磁盘文件数据*/
{
pHead=pHead->next;
}
pHead->next=(STU*)malloc(sizeof(STU)); /*申请一块空间*/
if (NULL==pHead)
{
DEBUG("In fileRead,malloc error!\n");
exit(-1);
}
pHead=pHead->next; /*pHead指向新分配的空间*/
while(fread(pHead,sizeof(STU),1,pfile)) /*从pfile指向的文件读出一个结构体长度,存到pHead开始的空间*/
{
pHead->next=(STU*)malloc(sizeof(STU)); /*申请一块空间,备下次存储数据*/
if (NULL==pHead->next) /*内存空间分配失败*/
{
DEBUG("In fileRead,malloc error!\n");
exit(-1);
}
p1=pHead;
pHead=pHead->next; /*pHead后移*/
pHead->next=NULL;
} /*退出时,多分配一块空间*/
fclose(pfile); /*文件使用完毕,关闭*/
free(pHead); /*释放多分配的内存空间*/
p1->next=NULL; /*链表末尾节点指向NULL*/
}
/********************************************************************************
*
*功能:将链表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
*传入参数:链表首指针
*返回值:无
*
*
* *****************************************************************************/
void fileWrite(STU* pHead)
{
FILE* pfile=fopen("backup.txt","w"); /*定义并初始化文件类型指针*/
if (NULL==pfile) /*打开文件失败*/
{
DEBUG("open the file \"backup.txt\" error!");
exit(-1);
}
if (NULL==pHead) /*链表未初始化*/
{
DEBUG("in fileWrite,pHead is NULL!\n");
exit(-1);
}
if (NULL==pHead->next) /*链表为空*/
{
DEBUG("the list is empty!\n");
return ;
}
while(NULL!=pHead->next) /*遍历节点*/
{
fwrite(pHead->next,1,sizeof(STU),pfile); /*将节点信息写入磁盘文件*/
DEBUG("finished one node!\n");
pHead=pHead->next; /*pHead后移*/
}
fclose(pfile); /"文件使用完毕,关闭"/
}
/**************************************************************************************
*
*功能:链表初始化,将磁盘文件数据写入链表,查找节点,删除节点,链表数据写入磁盘文件
*编写人:willard_moogle
*日期:2010-09-10
*版本:v1.00
*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U *stud=NULL;
STU *stud1=NULL;
char str[20]={};
init(&stud); /*链表初始化*/
fileRead(stud); /*将磁盘文件数据写入链表*/
displayNode(stud); /*遍历显示节点*/
printf("Want to find which one?\n"); /*查找节点*/
scanf("%s",str);
stud1=findNode(stud,str);
if (stud1==NULL)
{
printf("In list,no this name,please check out.\n");
}
else
{
printf("Lucy's score:chinese:%-5dmath:%-5d\n",stud1->chinese,stud1->math);
}
printf("Want to del who?\n"); /*删除节点*/
scanf("%s",str);
delNode(stud,str);
displayNode(stud);
printf("And now,program will export the list into backup.txt,please wait...\n");
fileWrite(stud); /*将链表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
printf("export success!\n");
return 0;
}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Static 作用详述
.先来介绍它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隐藏
当我们同时编译多个文件时,所有未加static前缀的全局变量和函数都具有全局可见性。为理解这句话,我举例来说明。我们要同时编译两个源文件,一个是a.c,另一个是main.c.
下面是a.c的内容:
char a = 'A'; // global variable
void msg()
{
printf("Hello\n");
}
下面是main.c的内容:
int main(void)
{
extern char a; // extern variable must be declared before use
printf("%c ", a);
(void)msg();
return 0;
}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A Hello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在a.c中定义的全局变量a和函数msg能在main.c中使用?前面说过,所有未加static前缀的全局变量和函数都具有全局可见性,其它的源文件也能访问。此例中,a是全局变量,msg是函数,并且都没有加static前缀,因此对于另外的源文件main.c是可见的。
如果加了static,就会对其它源文件隐藏。例如在a和msg的定义前加上static,main.c就看不到它们了。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文件中定义同名函数和同名变量,而不必担心命名冲突。Static可以用作函数和变量的前缀,对于函数来讲,static的作用仅限于隐藏,而对于变量,static还有下面两个作用。
2. static的第二个作用是保持变量内容的持久
存储在静态数据区的变量会在程序刚开始运行时就完成初始化,也是唯一的一次初始化。共有两种变量存储在静态存储区:全局变量和static变量,只不过和全局变量比起来,static可以控制变量的可见范围,说到底static还是用来隐藏的。虽然这种用法不常见,但我还是举一个例子。
#include <stdio.h>
int fun(void){
static int count = 10; // 事实上此赋值语句从来没有执行过
return count--;
}
int count = 1;
int main(void)
{
printf("global\t\tlocal static\n");
for(; count <= 10; ++count)
printf("%d\t\t%d\n", count, fun());
return 0;
}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global local static
1 10
2 9
3 8
4 7
5 6
6 5
7 4
8 3
9 2
10 1
3. static的第三个作用是默认初始化为0.其实全局变量也具备这一属性,因为全局变量也存储在静态数据区
在静态数据区,内存中所有的字节默认值都是0x00,某些时候这一特点可以减少程序员的工作量。比如初始化一个稀疏矩阵,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把所有元素都置0,然后把不是0的几个元素赋值。如果定义成静态的,就省去了一开始置0的操作。再比如要把一个字符数组当字符串来用,但又觉得每次在字符数组末尾加‘\0’太麻烦。如果把字符串定义成静态的,就省去了这个麻烦,因为那里本来就是‘\0’。不妨做个小实验验证一下。
#include <stdio.h>
int a;
int main(void)
{
int i;
static char str[10];
printf("integer: %d; string: (begin)%s(end)", a, str);
return 0;
}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integer: 0; string: (begin)(end)
最后对static的三条作用做一句话总结。首先static的最主要功能是隐藏,其次因为static变量存放在静态存储区,所以它具备持久性和默认值0.
4. 用static声明的函数和变量小结
static 声明的变量在C语言中有两方面的特征:
1)、变量会被放在程序的全局存储区中,这样可以在下一次调用的时候还可以保持原来的赋值。这一点是它与堆栈变量和堆变量的区别。
2)、变量用static告知编译器,自己仅仅在变量的作用范围内可见。这一点是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
Tips:
A.若全局变量仅在单个C文件中访问,则可以将这个变量修改为静态全局变量,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B.若全局变量仅由单个函数访问,则可以将这个变量改为该函数的静态局部变量,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C.设计和使用访问动态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的函数时,需要考虑重入问题;
D.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可重入的函数,那么,我们一定要避免函数中使用static变量(这样的函数被称为:带“内部存储器”功能的的函数)
E.函数中必须要使用static变量情况:比如当某函数的返回值为指针类型时,则必须是static的局部变量的地址作为返回值,若为auto类型,则返回为错指针。
函数前加static使得函数成为静态函数。但此处“static”的含义不是指存储方式,而是指对函数的作用域仅局限于本文件(所以又称内部函数)。使用内部函数的好处是:不同的人编写不同的函数时,不用担心自己定义的函数,是否会与其它文件中的函数同名。
扩展分析:
术语static有着不寻常的历史.起初,在C中引入关键字static是为了表示退出一个块后仍然存在的局部变量。随后,static在C中有了第二种含义:用来表示不能被其它文件访问的全局变量和函数。为了避免引入新的关键字,所以仍使用static关键字来表示这第二种含义。最后,C++重用了这个关键字,并赋予它与前面不同的第三种含义:表示属于一个类而不是属于此类的任何特定对象的变量和函数(与Java中此关键字的含义相同)。
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和局部变量的区别
变量可以分为: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和局部变量。
按存储区域分,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和静态局部变量都存放在内存的静态存储区域,局部变量存放在内存的栈区。
按作用域分, 全局变量在整个工程文件内都有效;静态全局变量只在定义它的文件内有效;静态局部变量只在定义它的函数内有效,只是程序仅分配一次内存,函数返回后,该变量不会消失;局部变量在定义它的函数内有效,但是函数返回后失效。
全局变量(外部变量)的说明之前再冠以static 就构成了静态的全局变量。全局变量本身就是静态存储方式, 静态全局变量当然也是静态存储方式。 这两者在存储方式上并无不同。这两者的区别虽在于非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 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在各个源文件中都是有效的。 而静态全局变量则限制了其作用域, 即只在定义该变量的源文件内有效, 在同一源程序的其它源文件中不能使用它。由于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局限于一个源文件内,只能为该源文件内的函数公用, 因此可以避免在其它源文件中引起错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把局部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存储方式即改变了它的生存期。把全局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作用域, 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static 函数与普通函数作用域不同。仅在本文件。只在当前源文件中使用的函数应该说明为内部函数(static),内部函数应该在当前源文件中说明和定义。对于可在当前源文件以外使用的函数,应该在一个头文件中说明,要使用这些函数的源文件要包含这个头文件
static全局变量与普通的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全局变量只初始化一次,防止在其他文件单元中被引用;
static局部变量和普通局部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局部变量只被初始化一次,下一次依据上一次结果值;
static函数与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static函数在内存中只有一份,普通函数在每个被调用中维持一份拷贝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如果没有手工初始化,则由编译器初始化为0。局部变量的值不可知。
当我们同时编译多个文件时,所有未加static前缀的全局变量和函数都具有全局可见性。为理解这句话,我举例来说明。我们要同时编译两个源文件,一个是a.c,另一个是main.c.
下面是a.c的内容:
char a = 'A'; // global variable
void msg()
{
printf("Hello\n");
}
下面是main.c的内容:
int main(void)
{
extern char a; // extern variable must be declared before use
printf("%c ", a);
(void)msg();
return 0;
}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A Hello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在a.c中定义的全局变量a和函数msg能在main.c中使用?前面说过,所有未加static前缀的全局变量和函数都具有全局可见性,其它的源文件也能访问。此例中,a是全局变量,msg是函数,并且都没有加static前缀,因此对于另外的源文件main.c是可见的。
如果加了static,就会对其它源文件隐藏。例如在a和msg的定义前加上static,main.c就看不到它们了。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文件中定义同名函数和同名变量,而不必担心命名冲突。Static可以用作函数和变量的前缀,对于函数来讲,static的作用仅限于隐藏,而对于变量,static还有下面两个作用。
2. static的第二个作用是保持变量内容的持久
存储在静态数据区的变量会在程序刚开始运行时就完成初始化,也是唯一的一次初始化。共有两种变量存储在静态存储区:全局变量和static变量,只不过和全局变量比起来,static可以控制变量的可见范围,说到底static还是用来隐藏的。虽然这种用法不常见,但我还是举一个例子。
#include <stdio.h>
int fun(void){
static int count = 10; // 事实上此赋值语句从来没有执行过
return count--;
}
int count = 1;
int main(void)
{
printf("global\t\tlocal static\n");
for(; count <= 10; ++count)
printf("%d\t\t%d\n", count, fun());
return 0;
}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global local static
1 10
2 9
3 8
4 7
5 6
6 5
7 4
8 3
9 2
10 1
3. static的第三个作用是默认初始化为0.其实全局变量也具备这一属性,因为全局变量也存储在静态数据区
在静态数据区,内存中所有的字节默认值都是0x00,某些时候这一特点可以减少程序员的工作量。比如初始化一个稀疏矩阵,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把所有元素都置0,然后把不是0的几个元素赋值。如果定义成静态的,就省去了一开始置0的操作。再比如要把一个字符数组当字符串来用,但又觉得每次在字符数组末尾加‘\0’太麻烦。如果把字符串定义成静态的,就省去了这个麻烦,因为那里本来就是‘\0’。不妨做个小实验验证一下。
#include <stdio.h>
int a;
int main(void)
{
int i;
static char str[10];
printf("integer: %d; string: (begin)%s(end)", a, str);
return 0;
}
程序的运行结果如下integer: 0; string: (begin)(end)
最后对static的三条作用做一句话总结。首先static的最主要功能是隐藏,其次因为static变量存放在静态存储区,所以它具备持久性和默认值0.
4. 用static声明的函数和变量小结
static 声明的变量在C语言中有两方面的特征:
1)、变量会被放在程序的全局存储区中,这样可以在下一次调用的时候还可以保持原来的赋值。这一点是它与堆栈变量和堆变量的区别。
2)、变量用static告知编译器,自己仅仅在变量的作用范围内可见。这一点是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
Tips:
A.若全局变量仅在单个C文件中访问,则可以将这个变量修改为静态全局变量,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B.若全局变量仅由单个函数访问,则可以将这个变量改为该函数的静态局部变量,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C.设计和使用访问动态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的函数时,需要考虑重入问题;
D.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可重入的函数,那么,我们一定要避免函数中使用static变量(这样的函数被称为:带“内部存储器”功能的的函数)
E.函数中必须要使用static变量情况:比如当某函数的返回值为指针类型时,则必须是static的局部变量的地址作为返回值,若为auto类型,则返回为错指针。
函数前加static使得函数成为静态函数。但此处“static”的含义不是指存储方式,而是指对函数的作用域仅局限于本文件(所以又称内部函数)。使用内部函数的好处是:不同的人编写不同的函数时,不用担心自己定义的函数,是否会与其它文件中的函数同名。
扩展分析:
术语static有着不寻常的历史.起初,在C中引入关键字static是为了表示退出一个块后仍然存在的局部变量。随后,static在C中有了第二种含义:用来表示不能被其它文件访问的全局变量和函数。为了避免引入新的关键字,所以仍使用static关键字来表示这第二种含义。最后,C++重用了这个关键字,并赋予它与前面不同的第三种含义:表示属于一个类而不是属于此类的任何特定对象的变量和函数(与Java中此关键字的含义相同)。
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和局部变量的区别
变量可以分为: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和局部变量。
按存储区域分,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和静态局部变量都存放在内存的静态存储区域,局部变量存放在内存的栈区。
按作用域分, 全局变量在整个工程文件内都有效;静态全局变量只在定义它的文件内有效;静态局部变量只在定义它的函数内有效,只是程序仅分配一次内存,函数返回后,该变量不会消失;局部变量在定义它的函数内有效,但是函数返回后失效。
全局变量(外部变量)的说明之前再冠以static 就构成了静态的全局变量。全局变量本身就是静态存储方式, 静态全局变量当然也是静态存储方式。 这两者在存储方式上并无不同。这两者的区别虽在于非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 当一个源程序由多个源文件组成时,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在各个源文件中都是有效的。 而静态全局变量则限制了其作用域, 即只在定义该变量的源文件内有效, 在同一源程序的其它源文件中不能使用它。由于静态全局变量的作用域局限于一个源文件内,只能为该源文件内的函数公用, 因此可以避免在其它源文件中引起错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把局部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存储方式即改变了它的生存期。把全局变量改变为静态变量后是改变了它的作用域, 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static 函数与普通函数作用域不同。仅在本文件。只在当前源文件中使用的函数应该说明为内部函数(static),内部函数应该在当前源文件中说明和定义。对于可在当前源文件以外使用的函数,应该在一个头文件中说明,要使用这些函数的源文件要包含这个头文件
static全局变量与普通的全局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全局变量只初始化一次,防止在其他文件单元中被引用;
static局部变量和普通局部变量有什么区别:static局部变量只被初始化一次,下一次依据上一次结果值;
static函数与普通函数有什么区别:static函数在内存中只有一份,普通函数在每个被调用中维持一份拷贝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如果没有手工初始化,则由编译器初始化为0。局部变量的值不可知。
订阅:
博文 (Atom)